








招收海外留學生、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设置國際化本土课程等都成为当前中国高校高等教育國際化办学的新模式,教育也日渐成为区域间加强文化、经贸、科技合作的“新桥梁”。
12日至1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2019高等教育國際论坛年会”在甘肅兰州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所高校专家学者1400余人参会,聚焦高等教育现代化、國際合作等议题。
意大利米兰大学当代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贝蒂娜·玛塔·罗莎·莫特图拉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受益者之一,2000年她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作为留學生在中国北京学习汉语2年。
“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长期投资的举措,尤其是对留學生的奖学金政策,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國際化发展。”她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说,教育是实现区域间文化、经济、科技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基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经验值得海外高校借鉴学习。
如今,由高校组建而成的专业智库、國際化高校联盟更成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和纽带。
“高等教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平台支撑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學校長罗俊作报告说,一所大学的发展和影响力,要被社会、国家、学界所关注,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同步、同向、同心、同行。
羅俊說,目前,粵港澳三地已成立高校聯盟,共有30多所院校加入,爲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發揮獨特作用;接下來,高校聯盟還將共同解決科研難題,側重人才培養、流動融合,圍繞“大項目、大團隊、大平台”建設,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
无独有偶,通过高校國際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雲南大学和南亚、东南亚等区域的高校交流已扩展至科学、文化、旅游、卫生、考古等多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雲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冯勇认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进行國際教育交流的同时,还可结合双方高校的研究优势,开展南亚、东南亚国家国情、國際关系、产业合作、跨国贸易、金融投资等研究,打造综合研究实体平台,推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等项目建设,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促进双方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之间的互信合作都离不开教育这座基石,离不开深化教育國際合作这个途径。
杜玉波说,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还要“深参与”,要深度参与國際高等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制,建设具有本国特色和國際水平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治理模式、评价体系等,在教育合作中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國際话语权,谋求各国教育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國教育在線”,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